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方言談趣

“杯弓蛇影”这成语,寓意深刻,也令人失笑.谚语里的”一次被蛇咬,三年怕草绳”同样趣味盎然.
现代化都市,混凝土森林中,除非是”蛇王X”的笼子关不紧,以致蛇子蛇孙外遊,城市人轻易不会被蛇所惊吓.但在乡村地区,行走在乡间小径上,经常有机会见到蜿蜒横越的各式蛇类.如果有曾被蛇咬的惨痛经历,当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见到一段草绳,确实足以使人怀疑是蛇而却步.

不过,粤谚中”踩着芋荚就当蛇”一句似乎更有”质感”.粤语中的”芋荚”意指芋梗.脚踏在半干的芋梗之上,那种不软不硬的感觉,真能叫人不寒而栗.
* * * * * * * *
同事聚会,一个女孩指着一个男孩说他”好咸湿!”.此言一出,把大家吓了一跳,以为发生了”咸猪手”事件!细问之下,才知道那位以潮语为第一语言的女孩把潮语里的”咸涩”移用到广州话中,所以闹了笑话.在潮语里,”咸涩”是指吝啬,不大方;广州话的”咸湿”却是指意淫甚至色淫的行为.与潮语”咸涩”相对应的广州话应该是”孤寒”.

广州话里有两句歇后语,用来形容”咸湿”非常直接而且准确.其一是”厨房阶砖-又咸又湿”;其二是”豉油樽塞-又咸又湿”.旧日建屋用于铺地的红砖(广州话里的”阶砖”),密度比瓷砖疏松,有一定吸湿能力,用于厨房,可以防滑.但使用时间长了,不免吸入水份,咸气;至于”樽塞”即瓶塞,以往多由软木制成,塞在酱油瓶口,其又咸又湿自是不言而喻.

州人对于人之吝啬,不大方,即”咸涩”也有一句歇后语,也是与厨房用物有关.是为”火腿索-咸夹韌”.”咸”即是吝啬,小气;”韌”则是指不容易因外来因素而有所改变.

補注: “咸猪手”本是一种德国食物,经香港传媒用以揶喻一位被指性骚扰女艺人的男艺人之后就有了新的含意.
* * * * * * * *
广州人笑话某些人能耐有限的时候会说”无乜料”;河北人或者会说”火虫儿屁股-没多大亮儿”.
火虫儿即萤火虫.日本电影”萤火虫”中有一场戏,成千上万的萤火虫,汇成一片耀眼的光幕,令人目为之眩.但一只萤火虫,屁股上那一小点萤光,实在是没多大亮儿.

广州话里也有一句令人发噱的歇后语”老鼠尾生疮-大极有限”(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老鼠尾巴上长疮-再大也就那末回事儿”).潮州话的说法则是”猫鼠尾生痔-铁大moi(上不下会)大”.这句歇后语有人用来形容自己的小本生意,也有人用来取笑那些摆谱的人.

陕西人也有一句类似的歇后语”老鼠的尾巴-肿了也不壮”,同样是用老鼠的尾巴来喻某种局限.
* * * * * * * *
香港有一种表演形式”栋督笑”源自外国的”脱口秀”(TALK SHOW).这是一种相当有趣的表演形式.”栋督笑”三个字很简洁地道出了表演的方式和目的.广州话”栋督企”意思是”站着”.因此表演时是站着的.而表演内容范围很广,既有对时事的针砭,也有对人类行为的嘲讽,目的无非是引人发笑.若发笑之余还能发人深省者则更是佳作.与大陆的”单口相声”相仿.

在北方,有些地方用”戳着”来表示站立的形态.河北就有一句歇后语”卖不出去的秫秸-戳着”.”秫秸”即高粮秆.华北农村多用它编篱笆,盖房顶或用作柴禾来烧.农户通常将其整綑运到市集上卖.卖不出去或留着自用的,就挨墙靠壁的竖立堆放,也就是北方人说的”戳着”了.

珠江三角洲一带不种高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收割脱粒以后,农人将稻秆晒干,既可卖给造纸业者,也可以盖房顶,同样也可作为烧火用的柴禾.但广州话将稻秆叫作”禾秆草”.
* * * * * * * *
有个小笑话,说的是一位秀才要作一篇文章,苦思苦想很长时间仍未成篇.秀才夫人与他逗笑”看相公做文章,比我们妇人生孩子还要难呢!”秀才说:”你懂甚麽,你们生孩子是肚里有东西,我这肚里可是甚麽都没有呢!”

有一句俗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已是南北通用.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来说,恐怕不容易理解.他们可能认为,无米可以吃面包或者意大利粉,甚至”净食餸”(广州话,光吃菜的意思).因为他们不知道,旧日农业社会,粮食是主食(如今北方许多饭店,仍有”主食”一项),为炊不离米,麦,黍.谚语中的”米”其实是粮食的统称.倘若缸中无米,即使如何巧手的主妇也难以为炊.流传于河北省的”嘴内没饭嚼不成”意思也是差不多.
* * * * * * * * * *
广州话歇后语”好做唔做,年卅晚谢灶”说的是在不适当的时候做不适当的事.试想一下,大年三十,家家忙着过年,锅灶正是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这时候谢灶,岂不是犯傻吗?

外省有一句类似的歇后语”正做不做-豆付里放醋”意思相近.豆付成与不成的关键在点卤,点卤即是将卤加进豆浆内使其凝固.若将醋加进做豆付的豆浆里,所得者无非是广州话所说”水汪汪”的结果!
* * * * * * * * * *
多年前,第一次听到有人用”石罅(广州音LA)米”来取笑某君,大惑不解.经解释才知道,其人但凡凑份子饮食,游玩,一该敬谢不敏,更不会做东请客;却喜欢流连风月场所,而且出手大方.于是众人以”石罅米-专被鸡啄”这歇后语用在他身上.听了不禁莞尔.盖窄窄石缝中的米粒,确乎尖长的鸡喙可啄而食之也.

起初以为这歇后语是香江特产或者最多是广东省通用.因为粤籍人士习惯用”叫鸡”喻”召妓”.但后来发现江苏省也有一句俏皮话”石缝里的米,鸡才食得到”.也许,源自农村的俗语,被城里人发展成了”具有城市特色的农村语言”.注: 略懂广州话的朋友要注意,”啄”字不能发”琢”音,而要用多香切音来唸才最传神.
* * * * * * * *
江苏有一句俗谚”人到扬州老,船到仪征小”.这句俗谚相信是在扬州的兴盛时期所形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正如八十年代在国内流传的顺口溜”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的官小;到了深圳,才知道自己的钱少;到了海南岛,才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内的现象.

江苏省有几句俗谚所描述的现象,在广州话里的表达略有不同.例如,在江苏,人们说”拾到象牙筷,配穷了人家.”广州人则说”执条袜带累身家”(意谓捡到一条袜带,为了配衬而败了家业)

江苏人说”吃屎吃到豆子,事出意外”;广州人则说”食屎食着豆”表示意外的好运.
至于江苏人形容事情乱糟糟会说”乱的象素菜”;广州人就会说”好似一碟斋咁!”

臭猪头用以比喻不好的事物,广州人则说”冤猪头”.江苏人说”臭猪头,遇到谗菩萨”或”臭猪头,配瘟神菩萨”;广州人则说”冤猪头,有萌鼻菩萨吼”(萌鼻即是鼻子堵,吼是合意).两句俗谚所表达的是同一样的意思.

还有”梢瓜打驴子-差一截子哩”,广州人则说”水瓜打狗-唔见减一橛”

另外,江苏人说”好木头淌不过第三张桥”.因为若是好木头,流过第一,第二张桥时,早给人捡起走了.广东人说的是”好嘢流唔到肇庆峡”.好嘢意思是好东西.据说从前西江发大水,常有家具杂物随水飘流,胆子大的人就去截捞,肇庆在西江下游,漂流到下游的就没有什么好东西了.

沒有留言: